为什么有体育特长的人容易成功?体育课何以成为英美中学看重的“主科”?

2021-09-07 2024

为什么有体育特长的人容易成功?体育课何以成为英美中学看重的“主科”?


 今天多年来,中国学校一直将“体育课”视为“副科”。为了保证升学率,学校学术课程的数量及时间明显多于体育课,有时候,一周仅有的一节体育课甚至会被其他所谓的“主科”“强行霸占”。其结果是,中国青少年健康体质连续26年下滑。

英国:体育教育,体育中的重头戏


而在英国,体育课和文化课却同等重要。同学们在茶余饭后喜欢谈论的,绝不是某同学的成绩真好,而是某同学骑马真帅,打球打得真好!


在被誉为精英教育代名词的私立学校里,体育训练更是成为孩子们的生活方式。以英国好的私立学校之一——伊顿公学为例,学校设立8项体育必修课和27项体育选修课,每周的体育课课时竟然达到23个小时,与文化课课时“平分秋色”。伊顿公学对体育高度重视,认为长期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练就强健的体魄,还可以培养学生作为“绅士”的基本品质,甚至发展出一句口号:“体育第一,学习第二”。


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英国的体育教育不仅帮助孩子强身健体,更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坚强勇敢的意志力。正如伊顿公学的学规所言:“体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

美国:崇拜学校里的运动达人


在美国,人们对体育的重视态度毋容置疑,所有学生都会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运动。甚至是国内无数莘莘学子趋之若鹜的常春藤大学联盟,早期也共同组成了体育赛事联盟。


对比国内,美国的体育课程从小学开始就异常丰富,到了大学后更是包罗万象。除去一些常规项目外,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几乎都能得到满足,包括拳击、美式足球、游泳,甚至还有滑冰、击剑、瑜伽、舞蹈、马术。


美国高中都会设置各种运动项目的校运动队,身为校运动员的学生会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尊重和喜爱。运动队的教练经常利用双休日甚至整个暑假对学生进行训练,可如果其他学科的老师想要占用休息时间补课,一定会遭到家长的抗议和抵制。


更具导向作用的,是整个社会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比如美国社会可以用是否经常运动来作为阶层的划分依据,中产以上的家庭非常重视体育运动,成年人也会保持充分的锻炼时间,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参选人的运动习惯、身材是否保持苗条也会影响选举人的喜恶。


美国社会对待体育的这种重视程度,决定了美国家长和孩子对体育运动的态度,也解释了他们在进行体育教育时,为何会有那么大的基础运动量和训练量。


“家长对体育教育的态度真的有比较大的差别,作为中国妈妈,可能会把篮球教育作为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一方面,但美国‘虎妈’们是把这个作为竞争方式。”


经常运动的孩子的体质,的确会有“加成”效果。在圣奥古斯汀学校,孩子的近视率比较低,与他们户外活动时间比较长有着密切的关联。


我们很多家长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孩子的体育锻炼、体育能力往往被忽视。


然而,考试成绩并不能决定孩子的一切,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才是王道。孩子参与体育运动能够获得乐趣、健康,还能挖掘出自身的一些潜能,并养成良好的品质,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李稻葵就曾指出:如果在孩子成绩过得去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一点符合身体特长的技能,适当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这将能够大限度地拓展他们的心智禀赋,孩子会终身受益无穷。


李稻葵先生呼吁家长们关注孩子在运动方面的发展,并总结了运动员出身的人所具备的3个特殊的心理素质,即有难以击垮的信心和号召力,懂得如何去竞争,懂得团队合作。


有运动背景的人具备特殊的心理素质


几年前的一个场景至今让人难忘。冬天,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私密的会场,高付费大佬们的专场,一帮国际大公司的企业家轮流与一拨一拨的国际政要以及个别学者见面。李稻葵先生被请去谈经济走势。


上一场刚刚结束,大家都在站着交谈。一进门,一惊:个个都是大高个,1米79的个子几乎是矮的!


片刻镇定了一下,马上想起一早熟悉的事实:国际上很多领导人,都是职业或业余体育运动员出身!练体育的,都以大个头为主。


的确,不少西方领导人都有体育上的一技之长,有的曾经入选大学的体育代表队,有的是职业运动员出身:美国前任财长亨利·鲍尔森就曾是大学校橄榄球队的明星球员,IMF主席拉加德曾是一位花样游泳运动员,世界著名的金融机构黑石集团的创始人苏世民,曾经是校长跑队的队员……


不仅是运动员出身容易出成就,西方的精英大学也注重培养有运动员背景的学生。我的分析是,运动员出身的人——专业运动员另说,因为他们需要异于常人的身体条件——一定具备特殊的心理素质。


什么心理素质?


首先,运动员是懂得如何去竞争的一群人。体育游戏天生就带有竞争性,运动员身处其中,天生要善于竞争、喜欢竞争。


其次,运动员要懂得团队合作。即使是单人项目,如乒乓球、体操、跳水、田径项目等,也同样需要团队配合,因为一个团队里有教练、营养师、陪练等,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优异,才可能达到高水平的竞技状态。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竞争和合作就是永恒的主题。这就是体育精神!人与人之间有竞合,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存在竞合,单靠一项是无法取胜的。而运动员身上是两者兼备。


为什么运动员出身的人在社会中往往脱颖而出?因为他们有难以击垮的信心和号召力。一个能赢的团队一定也是经历过许多逆境的团队,不可避免有过失望、恐惧、质疑、懊恼……尤其是在千变万化的比赛场上。


在竞赛落后的情况下,核心人物必须摒弃杂念,千万不能纠结在“真惨、真倒霉”的心态上,也不能妄想一举定乾坤,而是集中精力想好下一个球,才能把握住赢回来的机会。这种机会往往转瞬即逝,必须保持住高度的注意力,才能捕捉到。这恰恰是一个成功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这些有关体育特长学生的优秀案例,你知道多少?


# SPORTS有校队背景的学生为母校捐款多


正是因为了解运动员的这些特征,国外商学院特别青睐有运动背景的学生。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研:毕业20年后,哪些校友群体为母校捐款多。结果出人意料,捐款多的并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反而是那些有校队背景的学生,这些学生无论当年还是现在都是有集体荣誉感的。


喜爱体育是奖学金标准之一


牛津大学有个久负盛名的罗德奖学金,这项创立110多年的奖学金有四项招生标准,其中一项就是喜爱体育,好有运动成就。他们认为,这样的人往往具备优秀的心智,是值得栽培的未来领袖。


体育运动队成就中国社会的精英


美国负盛名的大学联盟——常青藤联盟,它早就是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若干所大学的美式足球运动体育联盟,而非学术评比联盟,比如奥数竞赛的联盟。而中国也曾经有过一段颇有特色的高中教育,像清华附中很早以前就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加入校队,活跃于各种比赛,他们中成就了后来中国社会的精英。


如果在孩子成绩过得去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一点符合身体特长的技能,适当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这将能够大限度地拓展他们的心智禀赋,孩子会终身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