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偏科到剑桥,录取率仅10%,热爱才是我敢“折腾”的原动力!(上)

2022-11-02 1160

从偏科到剑桥,录取率仅10%,热爱才是我敢“折腾”的原动力!(上)

科博留学 2022-11-02 12:02 

最近两年,我们的教育体系和相关政策正在经历比较大的变化,这几乎是家长们,甚至整个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不少家长陷入了焦虑中。


10月15日下午,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两位曾任国内国际学校国际部校长、把自己一对儿女培养进剑桥大学的孙博士、楼博士夫妻俩做客科博国际教育家长荟活动现场,请他们一起来聊聊孩子名校录取背后的故事,听听他们家庭教育的思路和实践道路,也给我们所有迈在“鸡娃道路”上的家长们一个思考和学习的机会。小编一直相信,父母和孩子,是互相成就的关系,让我们跟孩子们一起成长。


科博家长荟 特邀嘉宾


01

话题一:疫情、政策、国际形势下的留学趋势


自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全球施虐,国家针对国际教育和民办教育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政策相继出炉;另外,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对国际教育带来不小影响。


那么在这三座大山的压力下,国际教育目前是怎么样一个状况?将来的趋势又会怎样?将来家长如果考虑送孩子出国留学的话,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三座大山”对留学的影响


科博郑董事长:大家可能最关心的是国际形势,尤其是中美关系、中英关系、中澳中加关系,会给留学造成什么样一种影响。


第一,从留学目的地角度来讲,去英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因为博弈中的中美关系 可能会在专业选择的广泛性和签证政策上给留学美国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这两年,很多的家长把孩子留学目的地从美国转到英国,其他国家转到英国的现象也是越来越多。同时,从留学申请角度来看,因为疫情的关系,多国联申的这种现象越来越多。


第二,疫情方面,从两年多前大家害怕把孩子送出去,因为国外疫情特别的严重,到现在,害怕出国受到一定限制,部分家长更早地为孩子出国留学进行规划,低龄留学也逐步回暖。


第三,国内的一些教育政策,例如双减政策,如“民促法”修正条例,对家长影响还是蛮大的。


双减以来,尤其是从去年开始,低龄留学明显回暖了。我们也一直在问跟家长交流,了解到之前家长是担心孩子的安全、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而不敢送孩子早出国留学。但是现在更多家长在双减政策实施后,特别是优秀的学生家长,担心孩子学习上“吃不饱”了,与其和其他学生一起躺平,不如早点出国,目标世界名校。


而“民促法”修正条例则规范了国内民办教育,尤其是国际化学校的办学,是好事。但是,义务制教育阶段不再允许学校使用国际课程和国外教材,但学费又大大高于公立学校,让不少国际化学校名不副实。所以有条件的家长更愿意直接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就送孩子出国留学。


其实国内政策一定是会影响到我们国际教育路线规划的。但与其纠结和焦虑不如规划和准备,条件成熟时就付诸行动。


其实国内政策一定是会影响到我们国际教育路线规划的。现在很多家长目前考虑孩子比如说体制内这个范围年限之内,看什么时候什么年龄段孩子是不是适合出国?


海外求学之路

没有被疫情浇灭,反而更坚定!


孙老师:从国际形势上来讲的话,其实我不敏感,因为在国外的话,不会把国际形势考虑在自己的生活当中。但是回到国内的话,我能够感觉到,就是不管国家的政策是怎么样的,国际形势是怎么样,但是我们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这个投入,其实是有增无减的。尤其这些年,在疫情之后,并不是说是这个热情低了,反而是很多家长的热情是更加坚定了。


所以,出国留学什么阶段走,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家庭的自身的考虑。我们考虑孩子教育的时候,其实要从整个家庭的和谐角度出发,所以哪个年龄段出国没那么绝对,这是我的感受。


留学是不能跟风的

英国院校也需要海外留学生


楼老师:我同意这点,而且不仅仅是从家庭的角度,我觉得跟每一个孩子的个体都有关系,主要看是否合适。然后什么年龄段去,去哪个国家,每个孩子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时候,要听取专家的意见。还有要结合家庭的情况,一是家庭经济能力,二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适不适合早出国?如果说孩子很成熟,家长早一点送孩子出去可能对孩子比较好;但是孩子总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的话,就不建议家长太早送孩子出去,所以我觉得每个孩子这个是有个体差异的。


站在家长的角度,我可以感知到,家长过早的把孩子送出去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担心。比如说,初中就把孩子送出去,那么家长最怕的是孩子高中毕业以后没有大学上。这个时候这个问题肯定是家长最怕的东西。如果说有这个害怕在里面,那家长就会觉得不如等到孩子高中毕业再把他送出去。所以关于这一点,我想从英国学校的角度给家长吃个定心丸。为什么呢?因为英国的学校是需要海外留学生来做支撑的,没有海外留学生做支撑,英国的大学是活不下去的。美国的大学也是一样。


再讲一句题外话,就是说我觉得中国的文化跟西方的文化在我体会当中有一点差别,就是西方的文化是不跟风的。例如我爱穿什么衣服,我爱吃什么东西,我爱做什么样的事情,是我开心就好,对我有利就好。但在国内很多家长是愿意跟风的,所以在这点上大家要区别开来,留学是不能跟风的。


培养走进世界名校的人

单单只是学习考试是远远不够的


孙老师:政策方面对国际教育的影响,其实并不是这两年才有的,这是一个过程。但是民促法修正条例跟国际教育相关的这一点牵扯到了课程方面。现在国内的国际教育课程,整个教育的过程还是偏重于考试,就是洋高考。其实在个人的成长过程,尤其我们青少年成长过程,其实还需要学习、考试以外很多东西的辅助。


从学校的角度上来说,规范化很重要,(历)史、政(治)、地(理)以外,其实我觉得语文也很重要。从家长的角度,站在社会层面来讲,无论家长是要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是要培养一个进世界名校的人,孩子单单只是学习和考试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培养全人,也要培养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他的世界观等。


02

话题二:家庭教育vs学校教育,如何相辅相成?


有关于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这,我们不能说孰轻孰重,可能哪一块是不是我们首先可以考虑的更多一点?两位嘉宾作为老师,他们自己本身也是家长,而且是属于带了儿子又带了女儿一路成长的家长。也想听听两位嘉宾的想法。


与孩子与时俱进,拓宽沟通渠道


科博郑董事长:这问题很大,我觉得有一点我自己印象特别深,就是家长一定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跟孩子在海外的学习要保持同步。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前几年,我就亲眼目睹了英国留学的学生,跟我们的监护老师的关系非常亲密,无话不说,而与自己父母的关系反而有所疏远。孩子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快的,如果家长不跟孩子同步的话,亲子关系很快也会受到影响。随着孩子到英国,刚去的时候一个礼拜联系两三次,到后来一个月联系一到两次,直到最后,家长想联系孩子的时候,甚至就联系不上了。所以,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就是与时俱进,父母一定要不停止学习。


01父母与时俱进

家庭是补充学校的不足但是一定要尊重学校

楼老师:我想通过这个交流能够把我的经验分享给家长,我觉得家长跟孩子之间最重要的这个交流和沟通,你要怎么样保持这个渠道畅通。如果孩子跟家长说:“妈妈今天我去学打棒球了。”家长接下来的对话是:“哦,棒球是什么?你给能给我讲讲吗?”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越讲越多。若是家长说:“你怎么去打棒球了?你干嘛跑去打球呢?”下次孩子就不跟家长说了。


所以说,家长要保持交流,让话题越来越多,孩子越来越愿意跟你说,还是说你对他评判过多,孩子就不跟家长讲了。


再来讲这个家庭教育跟学校教育。我是这么想的,家长始终是孩子教育的主导。但是对于孩子本人,无论在家庭也好,学校也好,其实教育的中心是孩子,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学校。


所以说你给孩子一个学习的主动权,把主动权交到孩子手上,这个时候其实不管是家庭也好,不管是学校也好,都不重要,因为孩子他会知道在学校里吸收什么,在家里会吸收什么,让孩子成为一个主人。家庭是补充学校的不足,但是一定要尊重学校。


一旦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成了他的动力,内驱力的小宇宙爆发了


孙老师:我有两个例子与大家分享。


一个是我以前同事的儿子,他读书读的非常好,去了牛津读数学。


数学读完毕业之后,在投行做了两到三年。某一天回到家里,就跟他爸爸说:“我辞职,不干了。”然后在家里打了两三年的游戏。打完游戏之后,现在跑到印度的一个慈善机构工作。这个孩子从小自己没做过选择,但他就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这个孩子还算最后出路比较好的,算是孩子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不管是家长认不认同。


我还有一个是朋友,在加拿大。这个朋友的孩子长大后去了哈佛读也是数学。读完书回来,拿了一张毕业证书,放在父母面前,然后说:“你们要我做的事情,我已经做完,以后两清。”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考虑,我们有很多孩子,他很乖,但是并不等于他没有自己的想法。这就是个典型的案例,那么多年,实际上孩子他想反叛,但是他一直没有反叛成功,他屈服了。但是他到某一刻他还是会反叛。所以从我们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多考虑我们孩子想要什么。当我们知道孩子想要什么,孩子知道自己想要怎么做,其实这个就是他的动力,孩子的自驱力比我们家长再怎么推动,要重要得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