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强调: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
12月15日12月7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举办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开幕。
会议以“培养新能力 迎接智能时代”为主题,探讨智能时代人类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研究未来教育发展战略和育人方式。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向我们展示了变革教育的巨大潜能。疫情终会过去,世界已回不到过去,教育也不再是原来的教育。中国认为教育必须面向世界,与各国共同发展,将始终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不断加强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着力鼓励出国留学,完善留学中国的政策与服务,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出国留学”与“留学中国”,再一次成为中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10月10日,教育部就曾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337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教育部坚持以“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新时代留学工作方针为指引,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支持留学人员回国服务,鼓励他们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可见,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回来”,背后都在为我国培养具备世界竞争力人才,提高综合国力而蓄力。
变“被动”为“主动”
2020年,中国国际间教育交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国留学、来华留学、人才与人文交流等多方面都因全球疫情受到冲击;中美之间贸易摩擦,美国对于中国在技术领域等诸多打压等不利因素,也为中国教育领域对外交流制造了麻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晓宁曾回答中国教育报记者:
“疫情直接影响而遭遇的集中冲击不言而喻。短期来看,疫情导致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国际教育投入下降、国际人员流动锐减、国际政治局势变动等,都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消极变量。此外,国际局势演变给教育对外开放带来不利因素。这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出国留学、人才交流、合作办学等方面都将带来不利影响。”
想要更好的坚持教育对外开放,就必须变“被动”为“主动”。
01留学形势还比较乐观
根据 QS发布了调研报告《疫情影响下留学生白皮书》,受访的30,000多名学生表示,50%左右的学生表示会推迟留学计划或更改留学国家,而确定取消留学计划的人数占总人数比例不到一成。中国留学生决定放弃留学的仅占4%。
这说明疫情的影响是暂时的,并没有动摇大多数学生的留学想法。
除多数留学生出国意愿并没有受疫情和政治局势影响而大幅缩减,2020年下半年,各国留学市场也逐步复苏,部分国际航班开始复航,英美部分高校推出学费优惠政策,英国恢复PSW毕业后工作签证等信息,留学政策面向好。
不过,比起继续积极“走出去”的留学策略,“怎么回”和“带谁回”也开始成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国际间教育交流更为迫切的任务。
02国际教育要做好“内循环”
不能否认,十年之前我国“走出去”的留学生,更多的是选择留在了国外。大量顶尖人才扎根世界名校实验室、课题组一去不回;“走出去,回不来”是以往我国国际教育工作的“痛点”。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科技等领域发展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展露头角。在留学生心中产生了“回国也有不错的发展”的念头。加上海外就业难度逐年增加,如“本土居民优先”、非移民工作签证限制等政策、欧洲及其他国家多数企业常年处于裁员状态、上世纪“巨头公司”所面临的生存危机等,再加上中国近几年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都促使如今的留学生,将回国发展作为首选。
根据领英于2018年发布《中国海归人才吸引力报告》数据显示,从2011到2017年,海归人数逐年递增,从最初的2.9万上升到5.3万,增幅接近100%。
这种变化,侧面加剧了国内就业市场日益激烈、求职门槛日益增高的现实。许多人开始在这样的局面下重新审视出国留学的价值所在。
新时代,“留学国内”201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70.35万人,较上一年度增加4.14万人,增长6.25%;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8.03万人,较上一年度增加6.09万人,增长11.73%。
1978至2019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其中165.62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或研究;490.44万人已完成学业,423.17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6.28%。
受此次疫情影响,今年选择“留下来”和“回中国”的留学生人数确实有所增加。今年9月16日,教育部国际司宣布,允许北京、浙江、广东等19个省市约90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临时性扩招持有境外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中国内地(大陆)籍学生;允许国内高校通过与境外合作高校签订交换生协议等方式,接收留学生在国内借读学习。
11月3日,教育部再次发布《关于批准2020年上半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通知》,新批准3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新批准的项目中,以STEAM专业领域为主,与往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比,国家在专业选择上更侧重提升培养人才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综合国力建设。
此外,与海外院校加强合作,达成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学分互认”合作,也是新时代中国国际教育对外开放的新举措。
从最初的项目合作,到合作办学,再到学分互认,中外教育合作逐步深化,更切实际。此外,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可以依法自主确定招生范围和标准,优质的中外合作项目除高考成绩要求以外,录取标准还会结合综合评价,因此生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
既可以学习海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海外教学资源,又可以省去多年的国外居住成本,加上目前国际局势下中国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选择“留学国内”的海外学子比例将继续增加。
结语
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全球化的进程势不可挡。无论是“留学国外”还是“留学中国”,坚持教育对外开放,加深国际间教育交流合作永远不会变。
做好中国教育对内、对外的“双循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