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私立学校培养不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2003年第一家英国私校德威公学来华开设分校后,英国私校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各地遍地开花。即便是被全球新冠疫情笼罩的2020年也没有阻挡英国私校继续疯狂涌入中国的计划,发展势头比起往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公开数据统计,2020年至少有16所英国私校在中国大陆落地开办,未来几年内在二三线城市会看到更多英国私校的身影。
为什么英国私校在中国大陆如此受欢迎呢?家长们选择英国教育的初衷是什么呢?英国私校日常学习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结合《他乡的童年》英国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在中国大受欢迎的英国私校是如何培养下一代精英。
体育运动是英国私校的核心
英国是很多中国学生留学的首选国家,近年来,英国留学也呈现低龄化趋势。
2020年受疫情影响一则英国1.5万小留学生家长再一次请求包机回国新闻引发了关注,不少网友惊呼原来有这么多小留学生在英国上学。
是的,事实上不少有条件的家庭假期会到英国考察,提前让孩子体验一把英式教育。
为什么家长会选择英国教育呢?
有的家长表示很喜欢英国的绅士文化;
有的家长坦言喜欢英国对着装的讲究;
有的家长认为英国十分注重礼仪礼节;
有的家长对英国学习氛围的喜爱来源于曾经多年在英国的留学经验;
有的家长期待孩子能够在英国耳濡目染一点英国口音。
然而,在久居英国的教育研究员眼里,英式教育的繁文缛节只不过是外在,真正内在礼仪是体育教育。
当中国孩子早上6点起床,7:15坐在教室上早自习的时候,英国私校的学生正在早锻炼,晨练结束后直接去上课。
英国私校之所以如此重视体育是因为体育能带来团队概念,是联系人与人的一种方式。
就像英国寄宿制学校毕业的学生不仅仅会说自己来自哪所学校的,还会在后面跟一句是哪个house(寝舍)毕业的,因为学院制的宿舍体系是联系学生的一种方式。
体育也是同理,必须要会点什么东西,才能把人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社会圈层。
很多中国家长习惯性把体育想得很高,但是实际上英国私校的体育本质上是让孩子们玩,哪个孩子不会玩呢?
虽然孩子未来不会成为职业运动员,但是不妨碍ta在中小学阶段玩体育。
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上的一张欧亚混血面孔吗?出生于贵族家庭,成长于伊顿公学的华天幼年在北京和香港生活而后前往英国学习,从小受母亲影响从事马术运动。
很多中国家长会认为马术是贵族运动是财富的象征,但是华天表示这其实是因为在新兴市场如中国没有很多运动传统而导致的刻板印象。
对于华天而言,身体运动只是骑马的一小部分,处理人和马匹的关系才是马术运动的关键。
很多人会觉得马术学习一定只有一个人,一匹马和一个教练,实则不然。
华天对马术的热爱正是起源于小组形式的学习,结交了很多朋友,“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而在中国骑马,家长们只希望孩子有私人的马术课,氛围完全不一样。
从中国转学到英国上学的嘉怡坦言:“中国学生多,教练也难免把你和别人比以激励竞争和向上的心。但是马术运动其实个人没有那么重要,人与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关键”。
“体育在英国教育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身强体壮会给学生带来自信”。
华天的一句话不禁让小编想到了英国一部著名的教育纪录片《学校互换:阶级差异》中公立学校校长和学生反复赞叹私立学校学生的自信心(详情请戳:私立学校毕业的学生为何能占据国家高级职位?| BBC纪录片《学校互换:阶级差异》下篇)
为什么私立学校的学生会更加自信呢?
私校培养自信心的多种途径
华天母校伊顿公学学费中包含着一份报纸的费用,每个学生每学期都要选订一份自己喜欢的报纸,在吃早餐的时候安静阅读。这是学校让学生了解时事的一种渠道,也是学生能够自信打开社交话题的必要条件。
另一所由戏剧演员创办的英国私校德威公学,老师在戏剧课上反复要求学生放松身体,操练肢体语言和同伴们合作演练以培养学生自信心在舞台上游刃有余地表演。
不管一个学生做什么,“他都要学会沟通,学会团队合作,需要培养自信,肢体语言也是一种沟通。也许他未来不会成为话剧演员或是导演,但是这些技巧是年轻时候必须要掌握的”。
小学部课堂会提供学生们各式各样的机会如分组完成一套让学校社区残疾人更加便利的出行设施,让学生们有机会在全班面前发言,互相交流,小组讨论,培养孩子未来踏入社会完整自信表达自己的能力。
与此同时,教室的墙板上会贴着各式各样的哲学问题,“失败更糟糕还是从未尝试过更糟糕?”,“自由是什么?”,“是爱人容易还是被爱容易?”,“什么是艺术?”,“我们是否可以只有快乐没有悲伤”,以引发学生对世界的思考。
德威公学校长斯宾塞博士认为语言上的沟通是最大程度地去生活体验的关键,“我希望德威的学生们不屈从于任何人,也不自觉高于任何人。我不希望他们觉得有些人地位比他们高,他们就不能发声,也不希望他们觉得有的人低人一等,就在语言上轻视他们”。
自信是一种态度,不是用来言语上奉承或是贬低别人的工具。
为了让学生当家做主,德威公学做出的最大创新举措是让学生参加学校招聘老师面试讨论。校长斯宾塞博士希望学生能够意识到他们的想法很重要,他们是运作学校的一部分,他们可以参加学校的一切事务。
因材施教的课程设置
英国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最大不同是私立学校无须实行国家提供的课程大纲,所以在课程设置上有更多自由和侧重点,学生可以依据各自喜好和特点选择不同的课程。
喜欢建筑学的学生可以拍摄不同照片修改,喜欢电影的学生可以一帧一帧把画面手工制作出来,喜欢艺术的学生可以课后在艺术教室做自己喜欢的作品。
德威公学的艺术老师透露学校一直在确保学生能够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为此学校引进学生从未涉猎的,新的事物。即便是比较昂贵的玻璃设计,只要有学生能够说服老师,学校也会同意。
“学生彼此之间学到的东西比从我这里学到还要多”,艺术老师笑着说道,“有的东西可能我也没有接触过,所以这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在德威公学上学的学生们可以自行决定想上什么课程,只要提出合法的兴趣爱好,学校都会批准成立相应的社团俱乐部。
正如德威公学的副校长伊恩所言,德威在教育上的一个特点是不仅学业成绩很重要,大学毕业后的人生也很重要。
因此,学校非常关注学生课外活动的学习,学生在午休和放学后分别有90分钟的时间从事课外活动,这些费用都不需要额外付费,全部都包含在学费以内。
和中国家长所担心的过多课外活动影响学业成绩不同,伊恩校长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学校从未牺牲过课堂学习的时间,课堂学业与课外活动也有互相交融的地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课外社会活动中会得到延伸和拓展。比如历史协会活动可能会给上历史课的学生带来更直观的视角。
精英教育不是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北大钱理群教授曾经公开抨击过中国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自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词被各大媒体广泛使用以此反思中国教育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当中国教育越来越功利化,英国精英教育的含义正在远离“独善其身”。
英国精英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表面上光鲜亮丽的人才,而是一股推动社会改变的力量,也就是说精英有意向有能力有见识地去改变社会,而不是只看见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九大公学之一的威斯敏斯特公学校长帕特里克表示面试学生的时候,学校关心的是什么让学生感到兴奋,然后听学生如何讲述前因后果。
可能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校长帕特里克出身平凡,家里没有人上过大学,他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也非常糟糕,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剑桥大学。换到中国的语境来说,完全是寒门出贵子。
在他14岁的时候,学校校长告诉他“永远不要为自己的出身感到羞愧,你未来的人生也没有任何上限。最重要的是,你要做你自己”。
帕特里克校长至今都没有忘记他读书时期的校长在去世前给他的忠告:“你的人生已经改变了,紧跟而来的就是回馈社会的责任。我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马丁路德金说过的六个字——你为他人做了什么?”。
帕特里克校长动情地说这六个字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也是他每天起床开始一天的动力。他希望让每个让威斯敏斯特公学上学的学生都能记住除了课业,他们还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
英国教育希望避免的是中国教育中常见的机械化学习,提倡的是让学生批判和独立思考。不管是私立学生还是一流的公立学校,英国教育关注的都不仅是课堂,教学和测试,还有鼓励学生全方面地参与社会。
德威公学每个月都有慈善或是筹款活动,为期一天或者一周,很多时候涉及政治讨论的话题。
“慈善是很重要的因为不幸的人们需要更多的关注”。
“把一些不需要的东西捐给食物银行成立社区组织来帮助老年人”。
“6年级的学生会去难民营学校帮助他们组织体育日活动”。
慈善不仅仅是为了钱,而是让学生们从小就思考我可以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而这份社会责任感并没有国界之分。
资深新闻编辑马丁老师已过花甲之年,依然捐款在印度和阿富汗帮助建设学校。当得知阿富汗地区女性更需要教育的时候,马丁老师便为15-25岁的阿富汗村庄女孩成立了女性学习中心,教会了他们阅读和写字。
“这笔钱对于英国人来说并不是一笔巨款,如果我在英国生活得不错,为什么不为极度贫困的国家做点事呢?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无论是在英格兰、印度、阿富汗,都是一样的”。
比起捐款给英国学校,同样的钱可以让印度100个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上学,让马丁老师感到意义更为重大。
“慈善”这样的概念不是马丁老师在学校学到的,而是家人或者周围人都会做的一件很寻常的事情,所以他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他应该做的。
但是马丁老师并不认为慈善是每个国家或者每个人都必须去做的。
“如果你是在一个发展阶段的社会成长起来的,那首要任务是先让自己存活下来,再保证家庭生活,这已经是很大的成就”。因此,中国社会想要意识到或者有能力说出“我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
英国私校在努力改变阶级固化
当私立学校的学生可以在校园内的剧院里面上戏剧课的时候,因戏剧课不再是英国国家必修课程,硬件设施落后的公立学校已不再开设戏剧课程。
对于精英教育下阶层固化的现实让英国社会对私立学校褒贬不一,马丁老师坦言公立和私立教育系统之间的确有巨大鸿沟。
只有手握财富和关系的英国家庭得以将孩子送往私立学校就读,日后就读剑桥牛津,在英国社会担任要职继续留在国家的精英阶层,这样的家庭只占全英的7%,而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没有机会接触最好的教育资源,这对社会发展非常不利。
英国私校的校长也的确在为改变阶级固化而努力。
德威公学校长强调德威不是精英学校,只是一所私立学校。
“精英是指非常擅长一些事,在一些事上领先,如果按照这个定义,精英学校指的是顶尖学校。就读德威公学的学生都是学业成绩在同年龄段的前15%,所以德威可以算是精英学校。但是如果精英意味着某个封闭的阶层,那德威不是精英学校”。
虽然在过去的某些阶段,英国私校非常排外,社会阶层和财力一度是入学的必需品,学校也仅向非常富有的阶层开放,但是英国私校未来发展趋势是贵族学校不再是主流。
德威公学最初是为了12个贫困无力负担教育的学者成立, 目前有30%通过测试的德威学生根据学业/课外活动表现或是家庭财务状况接受奖学金或是助学金减免学费,校长斯宾塞博士希望到了下一代,德威可以成为所有背景的人都能来的地方,通过奖学金进入学生比例能够达到50%。
为了改变阶级固化,不仅英国私校在采取措施,英国贵族也在意识崛起。
英国大约有800人仍然拥有世袭贵族头衔,其中92人目前在上议院占有一席之位,第12位勋爵卢克斯就是其中之一。
提及当今英国社会对于贵族的定义,卢克斯勋爵表示大多是关于服务,知道自己有其他人没有的东西是多么幸运,所以要服务于人,为国家做贡献。
卢克斯勋爵对于教育的兴趣源自于从事教育行业的妻子,他们共同出版了一本书《好学校指南》。
很多学校校长并不喜欢《好学校指南》一书因为这不是一本从学校角度来写的指南而是从家长角度来写的。
作为家长的卢克斯,他的孩子有被送去私立学校,也有被送去公立学校。“我送我儿子去私立学校是因为他不好好学习,希望他能在某些事情上面不要逃避,比如我希望他能拿到A Level证书”。
《好学校指南》不是选择孩子喜欢的学校,而是选择一所会让孩子茁壮成长的学校。比如孩子非常有艺术天分,学校是否能够提供优良的艺术资源,艺术行业人员是否看重这所学校的艺术教育,这是卢克斯为孩子择校时候考虑的关键因素。
英国教育品牌海外监管难
卢克斯认为英国教育最棒的部分是国际学生,因为如果一所学校拥有世界各地的生源,那么学生可以在更多元的背景下对世界有更广阔的认识。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走进英国校园,英国教育品牌逐渐发现为什么英国学校不能主动走出去呢?这才有了本文开头的英国私校品牌扩张。
曾经身为英国私立学校总督察的克莉丝汀女爵表示自己曾经一度非常不喜欢学校,是老师眼中的差生,“那时候的课程表要比现在单调很多。女孩子不能上科学课,13岁开始我就不去学校了,自学科学课程并通过了科学课程教师资格证”。
在对比了全世界各大教育体系和学校之后,克莉丝汀女爵得出了一个结论:抵达卓越的路有成千上百万条,没有一个公式可以总结。
对于家长而言,确保选择的学校真的适合他们的孩子是关键。那如何确保英国教育品牌的海外分校拥有和英国本土私校同样的教学质量呢?
克莉丝汀女爵无奈地表示很难保证。
“因为私立学校在英国是受到政府监管的。如果达不到应有水准,监督机构有执法权力让学校去做出改进。一旦离开了这套法律体系,到了别的国家,就不会受到相同的具有执法效力的监管”。
国际教师市场也是同理,国际教师的供应往往比英国本土流动性更大,这给英国教育品牌的海外分校带来了一些特别的挑战。
结语
和我们之前解读追求平等,“每个人都是一样好”的芬兰教育不同的是(芬兰教育详情请戳:为什么芬兰孩子比中国孩子学习时间少,成绩依然位于世界前列?),英国教育哲学整体上追求卓越,相信社会进步依靠精英的力量,力争做那个最好的。
看似和中国教育很像,但是英国教育的精华在于专业课程之外广泛的兴趣爱好,在于学生如何变成一个有趣好奇的人,如何做一个体魄强健的人,如何成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虽然英国的阶级制度很难一夜消失,但是英国私校正在为此做出改变。
2019年,剑桥大学三分之二的新生来自公立学校,创了学校历史记录。
在《学校互换:阶级差异》纪录片中,私立学校校长非常真诚地希望有朝一日英国没有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分,人人都能接受优质教育。
期待这一天会在不远的将来到来。
科博国际教育始终在您身边
科博国际教育公众号平台将会持续更新英国最新政策和相关信息,及时向家长和学生提供最新资讯和相关协助。
关于留学申请方面有任何疑问,欢迎各位家长、同学与您身边的科博顾问老师取得联系并咨询详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