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偏科到剑桥,录取率仅10%,热爱才是我敢“折腾”的原动力!(下)

从偏科到剑桥,录取率仅10%,热爱才是我敢“折腾”的原动力!(下)

原创 科博国际教育 科博留学 2022-11-04 12:08 发表于上海

最近两年,我们的教育体系和相关政策正在经历比较大的变化,这几乎是家长们,甚至整个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不少家长陷入了焦虑中。


10月15日下午,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两位曾任国内国际学校国际部校长、把自己一对儿女培养进剑桥大学的孙博士、楼博士夫妻俩做客科博国际教育家长荟活动现场,请他们一起来聊聊孩子名校录取背后的故事,听听他们家庭教育的思路和实践道路,也给我们所有迈在“鸡娃道路”上的家长们一个思考和学习的机会。小编一直相信,父母和孩子,是互相成就的关系,让我们跟孩子们一起成长。

科博家长荟 特邀嘉宾


03

话题三:关于内卷和高净值家庭的名校情结


国内高净值家庭,家长对自己的财富、对孩子的留学都有规划,很多家长纠结于名校情节,我们怎么看待这个话题?孩子是不是要走名校?进名校需要哪些准备?


培养走进世界名校的人

没有超自信是远远不够的


楼老师:我有两个建议,一个是孩子需要的是充分的自信,意思是说你哪一天,家长只是夸孩子,把孩子的自信捧到天花板,不批评孩子。改天,你再去跟孩子说他不足的地方。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提了两分自信,然后又打击孩子八分。


第二方面,孩子需要专业辅导,比如数学方面没有开窍,其实并不是所有孩子数学好都是天生的,有些很多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名校到底青睐怎样的学生


孙老师:回到这个主题,内卷和名校情结,我们要把孩子送到名校去,那我们有没有想过名校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呢?


每年名校录取人数越来越少,教育却越来越内卷,投入越多,为什么呢?我发现,很多内卷的方向都是跟名校的要求相反,所以你卷得越厉害,离名校越远。


刚才楼老师提到的自信心确实是名校选拔学生非常看重的一点。对牛津、剑桥学生的要求,在选拔里面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自信心爆棚的人。只有当你有充分自信心的时候,很多事情才能做好。然而,我们在内卷的时候,却把孩子的自信心,打击得也差不多了,所以说就是为什么名校越来越难进。


我们理想中名校情节跟北大清华不一样,北大清华的录取只看重高考分数,可是国外名校的录取有很多因素,有很多软实力的要求。我再次强调的是自信心非常重要。你会知道,一旦小孩子有了自信心,就像好比开窍了以后,他就可以突飞猛进。


自信与自大之间只有一墙之隔


科博郑董事长:关于自信,对于有些学生,我要泼点冷水。我们从实际的工作中总结出,对有些盲目自大的学生,我们其实要打击下他们的过分甚至盲目的自信。


现在申请国外的学校越来越集中到所谓的顶尖名校,所有学生无论成绩怎样,开口就是“老师,我想申请G5,我想申请牛剑”,申请名校成了不考虑自身条件、不理智定位的跟风行为。所以,对这样家长和学生,需要更好地引导如何定义“名校”,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校,也要适当“打击”他们的过分自信,更好认识自身。


如何选对学校

看综合排名,还是专业排名


科博郑董事长:关于排名,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看排名的意义首先要对国外学校的排名有深度了解,否则,这些排名恐怕会变成“误导”。有些排名更加侧重学校研究水平,有些则是侧重就业率。


除了有综合排名,还有专业排名,我们经常说专业排名是孩子更要关注的,因为企业的资深HR在招聘时会更看重你学校的专业排名。当然,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都兼顾,是最理想的。


另外,学校的地理位置、课余活动、中国学生的比例、奖学金和学费、校园环境、实习机会,包括最重要的专业,都是你在选校时要考虑的因素。千万不要让排名表上的几个数字决定了你的命运。


其实国内政策一定是会影响到我们国际教育路线规划的。现在很多家长都很焦虑,是继续在国内鸡娃,还是躺平,还是坚定的走国际路线?


放松心情好做娘

当你焦虑时,不妨问问这两句话


楼老师: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我印象挺深的,标题叫做放松心情好做娘。


我现在回头去想,我觉得他说得很对,这篇文章的第一个观点,我们眼下最要避免的是焦虑,因为焦虑本身影响我们的健康,我们的焦虑又会传染给孩子,焦虑,其实并不能帮助我们达成任何目标。


第二个观点,放松心情提高睡眠质量,接下来他就教了两个金句,他说当你遇到焦虑的时候,你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比如我说我在公共汽车上坐着去上班,堵车,我都会焦虑,然后你问自己第一个问题就是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最坏的结果不就迟到了吗?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能做任何事情来改变这种状态么,我说“我不能,因为我坐在公共汽车上,我也不能跳下去走,司机也不能把公共汽车停下让我走”,所以我就不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那你就放松。


这两句话其实对我一生都是很有影响的,就是当你焦虑的时候,像我这样问自己两个问题。


楼老师:我同意这点,而且不仅仅是从家庭的角度,我觉得跟每一个孩子的个体都有关系,主要看是否合适。什么年龄段去,去哪个国家,每个孩子也是不一样的。


还有要结合家庭的情况,一是家庭经济能力,二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适不适合早出国?如果说孩子很成熟,家长早一点送孩子出去可能对孩子比较好;但是孩子总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的话,就不建议家长太早送孩子出去,所以我觉得每个孩子这个是有个体差异的。


一旦名校成为家长的志愿,对孩子就是压力

一旦名校成为孩子自己的志愿,这就成了动力


楼老师:说到前面提到的名校情节,我听过我一个朋友跟我讲,我女儿要上哥伦比亚大学去学心理学,我说很好,孩子有目标,这很好,不管这目标是不是将来会变,不管这目标是高还是低,有目标绝对比没有目标好,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我说你从此以后,你只可以跟孩子说你要学心理学,你绝对不可以跟孩子说你要去哥伦比亚大学,我说哥伦比亚大学是他的志愿,不是你的志愿,就说一旦名校成为家长的志愿,对孩子就是压力,但是如果是孩子自己的志愿,就是动力。


你是要想让孩子有动力,还是想要孩子有压力,比如对心理学有兴趣,你可以去帮他做各种准备,查阅资料,你可以说“你对心理学感兴趣,你要不要看看这个,然后你可以让孩子跟你说,心理学是怎么回事情,你教教我吧”,但是你绝对不可以跟他说,“你是要去哥伦比亚大学的,你怎么还不去学习?”


04

话题四:选择国际路线,国际学校还是出国?


来谈谈规划,我遇到很多体制内的家长,在犹豫,到底是继续坚持跟着国内体系走,还是走国际化教育路线。这里我们听听我们两个专家的想法意见。


面对“偏科”

扬长避短or取长补短


孙老师:笼统的说,因人而异,因为我们的国内的高考,需要每门优秀,是不能偏科的。所以,一个偏科的学生,对学生打击是很大的,在中国是很难生存的。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考虑尽早的让孩子出国。


第二点,是什么时候出去,是小学、中学、还是高中,其实我会建议,如果去英国的话,在国内读完GCSE,然后用GCSE的成绩到国外去读A level,然后再英国申请大学,这样他的选择会受限制少一点,这是我的总体建议。


但是我不建议小孩子很小跟家长分开,因为我觉得家庭生活对他们影响很大,可能你一时半会感觉不到,从做父母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我少不了他们,虽然我跟他们时间待得不是很多,但是总觉得真的要让他这么小就离开的话,可能受不了的是我,不是孩子。


01扬长避短

什么时候出国合适有一定的套路可循

楼老师:这里有一个文化的问题,大学的时候出去,基本上已经形成中国的文化观,但是如果是小学出去的话,你教回来的孩子可能是一个完全西化的孩子。


孙老师:对我们大部分家庭,考虑的都是在九、十年级这个阶段,一直到大学这个阶段出去,但是要是偏文科,你可以早点出去读,因为国内国际学校相对语言环境,对文科生是非常欠缺的。所以大部分主流的出国年龄段还是偏向在15岁以上居多。


楼老师:如果是偏文科的话,可以考虑九年级就出去,这样的话GCSE完整的两年在国外读,比如英国是7-9三年是GCSE的预备,所以10-11年级读GCSE是完整的,但是9年级出去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


偏科不是原罪

扬长避短是关键


科博郑董事长:简单的讲,就是因人而异,确实还是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家庭的情况,来做规划。


刚才楼老师说到英国留学,GCSE之前一年,就是国内的初二读完出去,九年级出去,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因为这里面还牵扯到中英教育体系的一个衔接的问题。在国内如果是初二读完,基本上国内的基础教育的一些基本知识都已经学好了,初三阶段更多是中考的准备。而初三毕业,从理论上而言,孩子更加成熟,而且国内义务制教育完整的学完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国内初二或初三读完出国确实是大多数低龄出国家庭的选择。


家长还会考虑孩子偏科问题,偏科的孩子去哪个国家更合适,美国是通识教育,英国对偏科的学生更友好,因为A-level只需要选择三到四门课就够了,更有利于偏科生扬长避短。


「写在后面的话」

最后想说的是,小编作为家长非常感同身受,很多家长都非常焦虑,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之路。


首先,各位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有清晰的认知,了解孩子,最大程度上尊重孩子,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的优势和长处,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梦想的学校,教育无他,唯爱和榜样,给孩子足够关爱同时做好榜样。//

借用斯坦福招生官的一句话“所有正在申请大学的学生和家长应该懂得的是,不论你是被录取还是被拒绝,进入大学,相当于漫漫人生路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纪念碑。”